記者實習生 — 第 169 章 愛河

東北有個LN省,LN省下轄有DD市DD市下轄還有一個FC市鳳城火車站在12306官網上顯示為鳳凰城,另外還有一個新建的火車東站,沒叫鳳凰城東站,叫鳳城東站。 …

東北有個LN省,LN省下轄有DD市DD市下轄還有一個FC市鳳城火車站在12306官網上顯示為鳳凰城,另外還有一個新建的火車東站,沒叫鳳凰城東站,叫鳳城東站。

鳳城人也有母親河,叫愛河。也寫做瑷河。愛河從山裏流出,蜿蜒曲折。能成為母親河的,肯定是一條大河,而且還是區域內最大的一條河。豐水期河面的寬度,河水的深度,河口的流量,都得稱得上壯觀才行。

這一條壯觀的母親河,在石橋鎮圍住了一座小山,山上住這幾十戶人家。這幾十戶是石佛村六組的村民,他們是背靠大山,三面環水。而在他們的對岸,就是市裏修的進山公路。也是唯一一條進山的公路。

如果要去鎮上,直接過河,也就三五分鐘。如果想走山路,得往回走,繞上一個多小時,在最近的橋上過河,然後再到河對岸,

枯水期或者結冰的時候,直接在河裏走,或是蹚水,或是履冰。有時候冰面上還可以過拖拉機、農用三輪車。如果能不趟河,誰也不願意下水,因為枯水期水太量,豐水期誰也不幹下水。那村民們就天天繞上一個多小時,接送孩子上學、自己到鎮上辦事,如果真這麽苦,估計他們早就搬走了,就算不搬走,村裏也不會有年輕人和孩子了。很可能會像黃土高原上的一些村子一樣變成只剩幾戶老人的空心村。

他們沒搬走,是因為他們還有一條路可以過河,既安全又省事。比下河蹚水強多了。因為河上有一座鐵路橋,每天都有火車在他們村子旁邊過。他們日常出行,都是直接走鐵路橋過到河對面,采訪那天還有村民騎着摩托車從橋上過。

村民走鐵路橋,雖然有事故危險,但鐵路部門也是一直默許的,一是這條線不忙,是支線,主要是運貨的火車,客運列車一天就兩班;二是這座鐵路橋村民們走了幾十年了,村民們也習慣了。

據村民介紹,這坐鐵路橋是當年RB人修的,整條鐵路線也是RB人修的,當年東北淪陷之後,RB人跑到這主持修建的。RB人走了,橋是國民政府的,然後就是人民政府的。一直到現在。

這橋走的好好的,為什麽要把我們叫去給報道一下呢,因為這橋有人不讓好好地走了。鐵路部門要封橋,以後村裏人誰也不能過橋,說是太危險。一是人危險,二是車危險。其實鐵路部門的警示牌這些年一直都在,都是一些非維修人員禁止上橋之類的話。

怎麽就幾十年了都不怕危險,突然就怕了呢。這裏邊還有事。市裏要開發愛河的旅游,要在上游建一個愛河漂流主題的景區,供城裏人來玩。這樣運力就增加了,因為要開旅游專列。據說市裏的領導曾經坐着火車搞過現場辦公。專列從鎮上過的時候窗簾都拉上了,這是後來鎮長給我們說的。

市長現場辦公,自然是大項目。除了漂流主題的景區建設,還要在鐵路沿線風景優美的地方修建觀景平臺,專列要在觀景平臺停靠,游客們可以下車拍照看景。

據說沿線規劃的觀景平臺有十幾個。石佛村這邊也要修觀景平臺,而且還是個大平臺。這個地方背靠大山三面環水,要多美有多美,不在這建确實說不過去。

建了觀景平臺,為了便于管理,鐵路橋以後就得封閉起來,還要有專人看守。這才是不讓村民上橋的原因。我們去的時候,觀景平臺的混凝土底座已經打好了,木板鋼管之類的東西橋頭堆着,還有一個工人住的棚子,因為村民們一直在鬧,工地已經停工了,工棚裏沒有人。

我們去了,村民兩個要求,要麽給我們在旁邊修個公路橋,實在不行在河上搭個浮橋也行;要麽讓我們繼續從鐵路橋上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