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霸穿成學渣 — 第 121 章 番外4

阮芍在34歲這年收到了諾貝爾醫學獎的提名信。 她名下有關癌症治療的研究在經過多年的反複研究後終于成功了。 這個項目從最開始的前期準備,到正式成立研究,再到研…

阮芍在34歲這年收到了諾貝爾醫學獎的提名信。

她名下有關癌症治療的研究在經過多年的反複研究後終于成功了。

這個項目從最開始的前期準備,到正式成立研究,再到研究成功,一共花了數十年時間,期間經歷無數次失敗,又無數次整理錯誤之後再卷土重來,好在所有人的心血沒有浪費。

在研究成功後,參與這個項目的研究者都可以說是名利雙收。

這可以說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貢獻。

阮芍這個項目主要負責人就更是聲名鵲起,不同于以前特效藥研究成功的小波瀾,這次可以說是在國際上都掀起了風暴。

不然也不會有諾貝爾獎提名這一回事了。

她這一被提名,還沒确定最終會不會得獎,得知這一消息的媒體卻已經瘋狂想要采訪她。

不過都無門而入,全被拒絕了。

阮芍不會無厘頭的張揚,媒體采訪又慣愛誇大,在結果出來前她不會接受任何一家媒體的采訪。

還是等結果出來再說。

但其他人就沒她這麽佛的性子了,等結果的這段時間簡直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恨不得下一秒就知道結果。

直到阮芍按照受邀的時間前往瑞典。

集中在她身上的目光頓時變得更多。

跟外國人比起來,華國人獲得這樣榮譽獎項的人到底占少數,再加上她又這般年輕,會被關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像以前這種頒獎現場觀衆很多都無法觀看。

但現在,央視會特別轉播,想要關注這些的人都可以準時準點守在電視機前就可以了。

等到典禮正式開始,轉播也準時的開播了。

諾貝爾獎項種類繁多。

每個獎項每年又都有大量的提名,最後能不能獲獎,還是要經過一番激烈的競争和評審的最終審的,難度可想而知。

頒獎現場的人烏泱泱一大片。

其中屬于華國的面孔真的不算多。

所以當鏡頭給到阮芍身上時,看轉播的人都會忍不住激動。

為了守個最終結果出來,哪怕等幾個小時也不會不耐煩。

而這樣的等待也得到了回報。

等到諾貝爾醫學獎的獲獎者名字被宣讀出來的那一刻,大鏡頭瞬間就定在了阮芍身上,這讓一直等着結果的人都感動不已。

鏡頭裏的阮芍面露微笑,仔細看就會發現她的神色也頗受觸動。

這下可好,國內的媒體人一下就動起來了。

一個個開始打探阮芍什麽時候回國,幾點的飛機,想要得到第一手的采訪權,這可是大新聞啊!

可是等啊等啊,等啊等,阮芍卻還是沒有回來。

她在國外就接受了不少采訪。

回國的時候又是專門錯開了時間,為了避開媒體,還特意在其他地方轉了機,自然不會被堵住。

但手機卻從獲獎後就沒停過,詳細說來從提名開始就沒停過了。

阮芍也不是說就不接受國內的采訪。

她只是不想被人一擁而上,也沒個章法的東問一句西問一句。

所以回國後她就主動聯系了國內最大的醫學期刊代表,權威性的媒體人,表示願意接受專訪。

雙方約好了時間,對方就帶着人主動上門來采訪了。

這期采訪用了足足兩個多小時。

問題準備的特別詳細而又豐富,阮芍能回答的全都回答了。

等采訪結束後,屬于她的個人專訪內容很快就作為主刊被發表了出來,讓人能仔細而又直觀的了解她這個人。

發表內容就相當于給她做了一個百度百科一樣,不過比百度百科要更詳細的多,從她上大學到現在,整整十六年的過往都被做了個詳細的整理,挑了重點發表了出來。

18歲,考上京醫大。

20歲通過伍教授的考核,成為他的關門弟子。

21歲就完成了研究生學業,被伍教授以聯合培養的名義送去美國讀博。

22-24歲完成博士學業并在美國就職一年半時間,并研發了針對術後感染和恢複的特效藥。

25回國,接受戚澤院長的聘請,成為醫院的外科醫生。

時年26就晉升成為副主任醫師,并成為外科副主任。

同時,在這一年,她個人出資的研究所建成,納入了好幾個不同方向的專家教授,同時開啓了好幾個科研項目。

26-28歲,成為醫院當之無愧的外科骨幹。

以28歲的年齡晉升為醫院最年輕的科室主任。

其後幾年,她名下的研究所各有大大小小的科研成果出了不少,個人在醫學期刊上發表的有意義的論文更是高達50篇以上,其下載量居高不下,給需要的人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及至34歲,名下最大的研究項目成功。

成功研究出治療癌症的藥物和辦法,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這履歷沒一個人可以說它不豐富。

她的成功是有跡可循的。

但卻是不可複制的。

光是她自己出資建成的研究所給醫學界做出的貢獻都讓人不得不敬佩她,更別提她自己還是其中的佼佼者兼領導者。

在這些內容之中還摻雜着更多更細致的內容。

總之雜志一經發售就争搶一空。

阮芍在短時間內的名氣簡直比娛樂圈的大明星還要高。

畢竟娛樂圈的主旨是娛樂。

而她卻是醫學領域的大佬。

兩者感覺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後者光是聽起來就要更加高大上許多。

不止媒體采訪。

親朋好友也因為她獲獎而特意給她慶祝了一次。

她這麽棒,親朋好友也是又得意又自豪,很是與有榮焉。

不過再高的熱度都會逐漸降下去。

每天的新信息又那麽多。

所以阮芍也沒有受打擾太多。

等到熱度降了大半的時候,阮芍突然接到了京醫大校長的電話。

這通電話的用意很簡單。

就是邀請她去學校開一次講座。

畢竟她是從京醫大出來的,京醫大可以說是她的母校之一。

學校出了個這麽優秀又有名的學生,校領導自然想讓她來學校講座,這樣既能激勵學生向上,又能讓學校的名聲更上一層樓。

總體來說對學校百利而無一害。

所以校長不僅親自打電話給阮芍,态度也很好。

用的是商量的語氣,打的也是感情牌。

并沒有強硬的要求她一定要去。

不過最終結果是好的。

阮芍答應了。

不過是一次講座而已,最多也就幾個小時,又是自己的母校,對她來說并沒有半點為難。

……

京醫大臨床系的學生聽說學校請了阮芍要來學校講座。

就是前不久才剛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的阮芍阮博士。

因為阮芍沒在學校任職,所以叫教授不合适,但叫老師好像有點體現不出對她的尊重,所以大部分人提起她都是稱她為博士。

這一得知她要來講座的消息,一個個都期待的不得了。

要知道,這位阮博士大學就是在他們京醫大讀的,算起來他們還能叫阮博士一聲學姐呢,可或許是因為她成就太高了,這個學姐還真沒人叫得出來。

雖然她年齡并不大。

在醫學界,34歲還很年輕呢!

因為當初阮芍在學校就是臨床專業的學生,她的照片和簡介還高挂在學校的榮譽牆上,只是在此之前,大家最多就是聽說一些她的傳聞,還真沒多少人親自見過她。

這次她要來學校講座。

同樣是臨床專業的學生自然就格外期待。

其中最為激動的就是許星。

他現在已經快研究生畢業了。

越是學得多,越是知道阮芍能取得這麽大的成就有多厲害。

他也就越敬佩她。

所以在講座這天,他早早的就來多媒體教室占位置。

跟他同樣做法的同學不在少數。

偌大的多媒體教室被坐的滿滿當當,教室後面和過道上也都站滿了學生,這還不止,實在擠不進來的,幹脆就在外面圍觀了。

這些學生中不一定全是抱着認真聽講座的心态來的。

其中有不少都是抱着想要見一見諾貝爾醫學獎的好奇心态來的。

34歲的阮芍不止年齡上年輕,看上去更年輕。

比起大學生看上去也就是成熟了一些而已。

但随着她的講座開始,本來只是對她本人好奇的同學也漸漸将注意力放在了她講的內容上。

她講述的方式輕松幽默,但講述的內容卻讓人受益無窮。

以她的眼界和見識,随便講點東西都夠這些學生受益了。

許星在臺下聽得特別的認真。

來這裏的學生從一年級學生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有。

所以阮芍講的也是由淺入深。

講到後面,本科生基本上就聽不太懂了。

但研究生和博士生卻聽得如癡如醉。

以至于講座結束後,他們還都特別不舍。

有膽子大的更是直接上前請教。

阮芍難得回校講座一次,也不介意替這些學生解答一些疑惑。

許星也在其中。

阮芍很輕易就認出了他,因為是熟悉的人,所以她還多關照了幾句,也問了一下他目前的學習進度和計劃之類的,跟其他人比起來,她對許星明顯特殊了一些。

以至于阮芍離開後,許星立馬就被熟悉的同學圍了起來。

“許星,你認識阮博士?”

“阮博士看上去很好說話啊,我剛才問的問題她都幫我解答了,而且講的特別好理解,不過你是怎麽認識阮博士的?”

“對啊對啊,難道你跟阮博士是親戚?”

“……”

聽着耳邊這些雜七雜八的追問。

許星面帶微笑的想,她不是我的親戚,但她是我的恩人,也是我這輩子都崇拜追逐的偶像。

為此,我将竭盡全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